大生產運動開展背景
陜甘寧邊區是中國最貧瘠的地域之一,它地處自然災害肆虐的黃土高原,地廣人稀,經濟落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進駐延安后,經過土地革命和減租減息運動,當地人們的生產熱情提高了,但生產力仍十分低下,邊區經濟的形勢十分嚴峻,最多時負擔脫產人員12萬、牲口8666匹。龐大的財政開支和落后的經濟條件極不相稱,邊區財政十分困難,常常入不敷出。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支持太平洋戰爭,在中國加緊推行“以戰養戰”的方針,軍事進攻的重心轉向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了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蠶食”“清鄉”與割裂封鎖,并時刻謀犯陜甘寧邊區。與此同時,國民黨頑固派在世界法西斯勢力暫時得逞情況下,反共投降活動更加肆無忌憚,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反共高潮,派出重兵,在邊區的西、南、北三面構筑了五道封鎖線,與東面隔河的日軍防線相配合,邊區與外界的聯系幾乎切斷了。
在那段艱苦的抗戰歲月,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進攻和“掃蕩”、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使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財政經濟發生了極為嚴重的困難。面對危局,中國共產黨人再一次表現出了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決心。
大生產運動初期
1939年1月17日,在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上,通過了高克林、高長久等12人提出的工作人員參加生產運動的議案。毛澤東在會上響亮地發出了“發展生產,自力更生”的號召,林伯渠也強調,“擴大生產運動”,已“成為目前重要戰斗任務之一”。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在會上,毛澤東向全邊區黨、政、軍正式發出了“自己動手”的號召。他對大家說:現在國民黨要困死我們、餓死我們。怎么辦?我看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是革命不下去了,大家解散回家;二是不愿解散,又沒有辦法,大家等著餓死;三是靠我們自己的兩只手,自力更生,發展生產,大家共同克服困難。當然,解散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餓死也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條路:自己動手!自己動手,擺脫外援,從發展農工商業生產中求得經濟的逐步自給。會上,邊區政府制定了年內開荒60萬畝、增產糧食20%的具體計劃。兩天后,邊區黨委和政府下達了開展大生產運動的通知。不久,大生產運動的指導機關——陜甘寧邊區生產總委員會成立,并在4月公布了《陜甘寧邊區人民生產獎勵條例》和《督導民眾生產勉勵條例》。不過,直到1940年,這種生產運動還主要以農業為主,其目標也只是解決一般的生活需要。這是大生產運動的初期階段。
大生產熱潮
1940到1942年,邊區又連年遭到水、旱、風、雹等自然災害的交相侵襲。尤其是1940年的災情特別嚴重,受災面積達429萬余畝,受災人口51.5萬人,損失糧食47035石,為30年來所未見。不僅如此,抗戰以來,大批熱血青年沖破重重障礙,奔赴邊區。為保衛邊區,中共中央陸續從前方調回了一批部隊,使邊區脫產人數激增,1941年已達7.3萬人,占到邊區總人口的5%左右。由于戰亂和災荒,鄰近地區的難民蜂擁而至,也大大加重了邊區的財政困難。
此時,小規模的農業生產已顯然不能滿足需要了,只有開展大規模的生產運動,建立自己的公營經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邊區的軍需民用的困難。1942年12月,毛澤東在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確定今后邊區以建設為基本任務,“發展生產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之中心”。隨后,邊區涌起了一股盛況空前的大生產熱潮。
這時的邊區,日夜都有動人的景象。黎明時分,東方剛剛露出一點魚肚白,成群結隊的人們,已荷鋤扛撅上山了。登高一望,到處是揮汗如雨的墾荒者。山坡上,溝道里,紅旗招展,撅鋤飛舞,歌聲、笑聲、口號聲、加油聲此起彼伏,引得群山共鳴,飄向遠方。夜晚,沸騰的群山安靜了下來,一孔孔窯洞的燈火卻亮了起來,萬家燈火與點點繁星交相輝映?!鞍滋焐a,夜晚工作”,幾乎成了所有機關單位的常規,緊張、忙碌,是邊區各部門的共同作風。
三五九旅與南泥灣的故事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南泥灣,這個響亮的名字,承載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由于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大規?!皰呤帯?,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加之連年的自然災害和非生產人員的大量增加,陜甘寧邊區出現了空前嚴重的物質困難。
這種形勢下,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尖銳地指出:“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當然,餓死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解散更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我們的回答是四個字—自己動手?!睘榇嗣珴蓶|親筆題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陜甘寧邊區迅速開展起來。同時,為加強邊區防衛力量,中央調八路軍第一二O師第三五九旅由華北前線回防,保衛邊區、保衛黨中央。
1940年5月,朱德從太行抗日前線回到延安,協助毛澤東組織領導邊區的經濟建設。面對邊區財政經濟的嚴重困難,朱德提出了“屯田”政策。從1940年冬到1941年春,朱德率領中共中央直屬財經處處長鄧潔、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團政委左齊以及幾名技術干部,多次到南泥灣進行實地勘察,對南泥灣的開墾進行了極為詳盡的調查研究。他白天越山澗,爬山峁,夜晚宿破窯,吃烤山藥蛋,在火光的映照下研究部署開發南泥灣的藍圖。
位于延安城東南方向約45公里處的南泥灣,是延安的南大門。由于連年戰亂,土匪肆虐,人們紛紛逃離,使方圓百里的富庶之地變成了人煙稀少、樹木繁茂的荒僻之所。
1941年春,迎著依然寒冷的北風,在“一把鋤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聲中,王震率三五九旅戰士們肩挎鋼槍,手握镢頭,硬是在一片林海荊棘中開出了一條通向南泥灣的路,由綏德進駐南泥灣。
一到南泥灣,三五九旅就迅速掀起開荒生產熱潮。他們制訂了邊生產邊訓練的計劃,農忙時生產,農閑時練兵。王震提出“不讓一個人站在生產戰線之外”的口號,上自旅長、下至勤務員、炊事員,一律參加生產勞動。
三五九旅一名叫李位的模范班長,在一次開荒競賽中,創造了日開荒三畝六分七的最高紀錄。之后隨著生產工具的改良和生產技術的提高,又涌現出了一位名叫郝樹才的戰士,以一天開荒四畝二分三的成績,被毛澤東親切地稱為“氣死?!?。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斗,昔日荒草叢生、沼澤遍地的“爛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糧食大豐收,瓜菜堆如山,加上一排排整齊的窯洞,南泥灣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據統計,1941年,三五九旅的戰士們開荒1.12萬畝,產糧1200石,蔬菜實現完全自給。到1943年,開荒達到10萬多畝,產糧12000石,實現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錢”的奮斗目標,做到了糧食和經費的全部自給。1944年底,南泥灣種植面積達26萬多畝,收獲糧食37000石,并于當年向陜甘寧邊區政府繳納公糧10000石。
60多年后的今天,擁有1萬多人口的南泥灣鎮,種植和養殖業蓬勃發展,紅色旅游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南泥灣鎮正在成為歷史文化旅游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