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年底的12月,在陜北的一個普通窯洞里,一次決定中國革命前進方向的會議正在緊張進行。就是在這次會議之后,中國的革命開始了,由國內戰爭向抗日戰爭的歷史性轉變。這次會議就是著名的瓦窯堡會議。
1935年,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是一個轉折之年,這一年的1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這一年的12月,召開了瓦窯堡會議,這次會議之后,由國內戰爭轉向抗日民族戰爭。
油畫《瓦窯堡會議》
在“華北事變”之后,國民黨政府把包括北平、天津在內的河北、察哈爾兩省大部分主權奉送給了日本,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
中國軍隊出城抗擊日軍
在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抗日救亡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迫切要求對日本進攻以來的國內形勢作一次正確的分析,制定黨在新形勢下的策略和政策,糾正嚴重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為此,根據共產國際七大的決議,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陜北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即“瓦窯堡會議”。
瓦窯堡會議舊址
會議由張聞天主持,參加會議的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和其他有關人員有: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劉少奇、秦邦憲(博古)、彭德懷、鄧發、凱豐(何克全)、李維漢、吳亮平、張浩(林育英)、楊尚昆、郭洪濤等10多人。
毛澤東在瓦窯堡
會議通過《中央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等決議案。27日,毛澤東根據會議精神,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會議關于政治形勢的決議和毛澤東的報告,圓滿地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問題。
會議主要分析了華北事變后國內階級關系的新變化,討論了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抗日聯軍和國防政府等問題,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著的那種認為不可能爭取民族資產階級與中國工人、農民聯合抗日的“左”傾關門主義的觀點,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
毛澤東作報告
瓦窯堡會議總結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基本經驗,批評了“左”傾關門主義,解決了遵義會議沒有來得及解決的黨的政治策略問題,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